彝族结婚风俗是一部“活态”的婚姻发展史,彝族婚姻的缔结,不仅是一家一户的个体行为,而且与整个家族、姻亲、邻居都有关系。而婚礼的仪礼过程是彝族文化的大展示和演绎,泼水、摔跤、“蜀确”、打亲、迎亲仪式等习俗,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,表达了独特的民俗情趣,具有多重文化价值。
彝族婚俗
男女青年相识和相恋后,双方都情投意合,称心如意,男方父母就请结摩选取一吉日,并征得女方父母同意后,就为他们举行婚礼。婚礼举行前几天,姑娘要减饭减水,临出嫁前更是不准吃喝。这种"新娘子饿食饿水"的习俗主要
彝族婚俗
彝族婚礼民俗
一、抢婚
滇西北和滇南等地的彝族,还保留有抢婚的习俗。所谓抢婚。其实都是男女双方愿意、父母同意、媒人说好了的,抢婚只是一种娶嫁的形式。在滇西北地区,男方肖出的人一边给女方家送彩礼,一边用毡子强行把姑娘裹走。这时女方家的人可以用假打的方式对付男方来抢婚的人,并把黑黑的锅灰打在抢婚者的脸上。当把姑娘抢回男方家时,抢氏的人们一个个锅灰满面,黑不溜秋的,常逗得宾客开怀大笑。在滇南等地,抢婚的地点、时间都是事先约好了的,往往姑娘在田里劳动、在村边割草或背柴回家的路上被抢走了。抢到的姑娘直接被领到男方家的堂屋。按当地彝族的风俗,女子到了男方家堂屋,就意识着正式缔结婚关系了,就不能再跑了。不管用什么形式抢亲,把姑娘抢到新郎家后,都要按当地彝族的习俗,举行婚礼,并宴请宾客。对于抢婚。彝族人说,这是祖辈传下来的,男方去抢是对女方家的一种尊敬,表示姑娘不是嫁不掉才送去的。
彝族婚俗
二、背篓好柴送女家
彝族支系拉乌人结婚是既简便又节约的。男女情投意合,两人相约一起到山上各砍一背篓好柴双双背到女家,女方父母就知道小伙子是自己的女婿了。老人便笑脸相迎,不过招待的仍是家常便饭。男的白天帮助女家搞生产,夜里在女家住。一两天后,双双又到男家落宿,男家的父母也知道这姑娘是自己的儿媳。来年生儿育女,两人才背着孩子,备少量酒肉一起到女家,夫妻关系就此固定下来。这是名副其实的“自由结婚”。若夫妻感情一旦破裂,往往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嘲笑,所以离婚并不常见。万一夫妻实在不能相处,离婚也很简单,两人带着小锤和铁钻在村外找一个大石头各钻一划,成一个“十”字,表示以石为证,夫妻关系就此结束。
彝族婚俗
三、花腰带送情郎
每逢欢乐的“火把节”、“尼遮西节”(腊月二十四)或热闹的赶街天,彝族小伙子都要把洁白的衬衣塞进蓝靛染成的青布裤子里,勒上一条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绣着花朵、蝴蝶、小鸟的花腰带,表示自己已有了合心意的情人。
花腰带----爱情的信物,没有情人的小伙子是勒不上的。红河两岸的彝家青年,用花腰带传情,别有风趣。当姑娘在劳动中或通过媒人的撮合,和小伙子爱上以后,就要背着和长辈,利用劳动之余或节假日,用各种有色的丝线,精心绣制有花朵、蝴蝶、小鸟等图案的花腰带。腰带绣成之后,利用约会的时间,把腰带送给小伙子。小伙子得到腰带,心里踏实了,也把揣在怀里的手镯或耳环给姑娘戴上,表示真诚相爱。
彝族
彝族婚俗美丽的传说
相传很早以前,有一对彝家青年男女倾心相爱,但姑娘的阿爸阿妈嫌小伙子穷,逼着姑娘嫁一个大富婆的独生子,姑娘执意不肯。就在大富婆来“抢亲”那天,小伙子悲愤地死在他俩经常约会的溪水边,化作了飞舞的彩蝶。小姑娘得知情人死去,也悲愤地在抢亲路上断了气,变成鲜艳美丽的花朵。森林中的鸟儿给蝴蝶和花朵传递了信息,这一对“情侣”又能相聚。从此,每当花朵开放的时候,蝴蝶就会飞落在花朵上窃窃私语。这就是花腰带上绣着花朵、蝴蝶和鸟儿的含义,也是彝族青年男女坚贞爱情的象征。